高度警惕国内恐美情绪 客观审视美国优劣短长
本文来源:光明日报
原文标题: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美国采取单边主义行动,出尔反尔,对华挑起贸易战,中国不想打、不愿打,但不得不自卫反击。在这个斗智斗勇的时期,中国国民的底气与斗志变得异常重要。然而,国内有一股恐美情绪正在蔓延,对社会凝聚力产生相当微妙的影响。若不加以引导与克服,很可能会消极干扰中国对美斗争,甚至会冲击中国本应赢得这场大国博弈的预期进程。
绝大多数普通民众都高度拥护国家对美国霸凌主义行径的反制政策,当下的恐美情绪主要存在于部分社会精英层中。具体表现在对美国实力的溢美、高估与害怕,以及对中国在这场经贸摩擦中采取反击措施的嘲讽、贬低与反对。比如,在微信、微博、新媒体及坊间、饭局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言论、段子、漫画、数据甚至一些传言、谣言,论证中国反击措施的无理,歪曲中国斗而不破的立场,描述中国正在恶化的现状,勾勒中国终将失败的未来。还有一些人片面采用一些数据与事例,夸大美国经济增长的强劲,美化美国资本市场的稳健,虚构美国与国际盟友们的团结,编造美国社会精英的友善,让中国读者不由地对中美经贸摩擦的未来产生悲观情绪。
中国一些社会精英的恐美情绪是有深层原因的。数十年来,美国对华公共外交、形象传播深刻塑造了许多中国精英正面、良性与积极的美国观;美国价值观与社会科学研究体系也极大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不少学者;美国公司的广告、美国产品的畅销、美国电影的热映使得中国社会对美国的整体认识远远好于美国的实际情况。更糟糕的是,长期对美国形象的迷信,使一些国人往往低估中国近年来的发展以及与美国越来越缩小的整体差距,漠视中国体制渐渐显现的优越性、进步性。中国诸多超越、优于美国的领域,如社会治安、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等,更是容易被一些中国精英所忽视。
在中美经贸摩擦的大背景下,一些社会精英对中国、美国形象与实力两相消长的长期思维惯性,自然而然使其对中国的未来产生黯淡的预期。
恐美情绪提醒中国社会必须重新剖析、客观审视美国的优劣短长:美国有其不可否认的优势,也有其难以掩饰的劣势;美国综合国力仍是全球第一,但美国国力并非无所不能;美国曾长期领衔于世界,但美国发展潜力不如中国也是不争事实;美国体制有其先进性,但美国体制也在暴露越来越落后于时代与现实的重大缺陷。
中国社会尤其要在大国博弈的史实中看到美国霸权实力的边界与极限。200多年的建国史,美国鲜有在单边主义的对外霸凌行动中占得大便宜。特别是21世纪以来,美国发动或搅动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利比亚内乱、叙利亚冲突等,战略利益最终都被视为得不偿失。对美强硬的国家如俄罗斯、伊朗等,往往都让美国的压制无功而返。这些基本事实与细节的揭示,有助于让中国社会减缓恐美情绪。
中国从上世纪末日本、苏联对美博弈的失败教训中得到真正借鉴,也将使中国社会祛除恐美情绪。1980年代,日本面对美国强硬的经贸谈判中败下阵,致使长期经济萧条,主要源于国内主权受制于美国驻军,以及谈判中的全面妥协;而1990年代初的苏联解体,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掉入军事竞赛的陷阱以及国内激进改革的失败。中国不愿与美国进行冷战,但善于对美斗争,坚决捍卫核心国家利益与尊严,在重大原则上绝不让步,这正是吸取了日本、苏联的教训。
让那些恐美的社会精英更了解中国的最新发展状况是当务之急。2011年以来,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2013年以来,中国连年力压美国,蝉联全球第一贸易大国;2018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连续多年超过60%。中国人民为美好生活梦想而奋斗的韧劲与激情,远比美国更高。近20年来,对美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从近40%下降到目前约15%。诚然,美国经济总量、科技创新力、国际贸易话语权仍强于中国,但中国并非一无是处,而是具备与美国相匹敌的竞争能力。从这些角度看,美国并不是可任意摆布中国的外部力量。
更重要的是,全球环境正在朝着对中国有利的方向转向。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国内社会极度分裂,国家形象骤降,国际号召力渐逝,欧洲、日本等传统盟友正与美国离心离德,欧美、日美相互加征关税也在进行中。同时,新兴经济体更倾向于与中国合作,多数发展中国家视中国为榜样。美国非但没有纠集诸国对华发动冷战的国际基础,反而正在与世界为敌。这些外部有利环境足以让恐美主义者宽心。
事实上,面对这次美国强加的经贸战,中国人渴望民族复兴的意愿变得更加强烈。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的不断显现,开放政策的持续进行,中国对美国外部压力的心理承受力会逐渐增加。这种恐美情绪也终将消逝殆尽。
网友热评:我们的前辈那时候什么装备。照样打的美国佬找不到到方向。(热评内容不代表我司观点)
大红鹰(dhy9999)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统集成多媒体投影显示、智能会议办公教学系统、大屏幕视频拼墙系统、大数据可视化软件开发、人工智能领域技术普及和应用的股份制公司。集项目建设、产品研发生产、售后维保服务三位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拥有5000多家紧密合作的区域经销商和最终用户。客户群体涵盖政府、军队、交通、能源、广电、金融等产业方向的尖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