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欠划伤107枚叶片:国家巨资购入的发动机零件因人祸全部报废
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天,北方某航空发动机厂,正现场装配某型引进的国外军用涡扇发动机。当测量高压压气机前支点轴承时,检测人员突然发现高压转子转动困难,用手根本转不动。
谁都知道这是不正常现象,但是时什么原因?有人说是高低压转子涨圈脱出了,而有的则认为是涡轮轴没有支点,所以转不动。为了验证谁的说法对,检测人员把中央传动机构装上,然后用手转动传动装置,这下高压转子能转动了,好几个人都转动过,但却都听到类似弹簧片发出的“哒哒声”。
这时候,没有人敢动了,并立即上报。当晚厂子的总工就召开了车间的紧急会议,大家一致认为是外来物或者什么东西卡住了高压转子叶片。到了第二天厂领导来到车间再次听取了汇报。车间的同志再次转动发动机转子给领导听以判定故障。由于无法判断,只有决定分解发动机查看故障。这不看则已,一看全都傻了眼。
分解后发现,叶片一开始转不动是因为第九级的静子叶片滑出榫槽达5毫米,卡在了高压转子叶片的尾端。但最惨的是,由于现场为了“听故障”,多次转动高压转子,导致转子上的107枚叶片全部被划伤报废,直接损失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00多万,算上通货膨胀因素,约等于今天的四五百万。
这个事故的表面原因很低级。因为在发动机转子无法转动的时候,最正确的程序应该是立即停止,保护好现场,等待调查和拆解,但现场人员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违章蛮干,转动高压转子。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部门领导推卸责任。本来是装配上的问题,却故意把问题推来推去“听故障”,最终导致重大的损失。
可见,航空发动机产业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因此比精密飞机制造要求还要苛刻。生产航空发动机对工艺和纪律的要求,容不得半点马虎,不能动的一点也不能动,螺丝该拧3圈的,拧2.5圈或者4圈就会出问题,这是几十年生产实践带来的深刻教训。差不多、大概齐、得过且过、互相推诿这些词语,绝不应该出现在发动机生产企业中。
大红鹰(dhy9999)有限公司提示:本文来源:诤闻军事;自发布之日起,凡有转载、摘录、抄录者请注明转载地址及连接,未按要求的,我公司有权依法追究其相关责任.